研究顯示兒童也會患憂鬱症 父母可以做的六件事來預防孩子自殺

學前年齡兒童理解能力有限,他們注重能看到的事物。(Getty Images)

研究顯示,兒童可能會患憂鬱症,而且可能試圖自殺。專家建議父母、醫生和教師,孩子年幼時,就和他們討論心理健康的問題。但是,很多成人不確定如何展開這種談話,也擔心這種話題對孩子而言會不會太沉重。

費城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醫生塔美.班頓(Tami Benton)表示,這些顧慮很自然,有很多方式可與兒童進行建設性、無壓迫感的談話,來討論心理健康。以下是班頓醫生幫助父母的六個提示。

一,身心健康一起談

提到心理健康,不必是特別的獨立談話,可以在談身體健康時一起談。例如,當告訴孩子注射流感預防針可保護健康,也可談談如何保護心理健康。研究顯示,這兩種健康互相影響。

二,不強調負面結果

如果爸媽只提可能發生的壞事,會使孩子緊張。雖然表達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很重要,但應避免提到不同的精神疾病和症狀。

三,使用簡單語言

不要著重特定的心理健康名詞,而是解釋有某種狀況的感覺。例如,描述憂鬱症時,可這麼說:「有時覺得難過是正常的,大部分的時候,若覺得難過,過點時間這種感覺就會消失。但是有些人會難過很長一段時間,覺得不想活」。

四,提供具體技巧

教導孩子可用具體技巧保護心理健康,談話不要太過沉重。例如,告訴孩子,有正常睡眠、健康飲食和經常活動,有助維持心理健康。另外,討論處理情緒的方式,例如跑步、聽音樂、與家人談天說話等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,若碰上問題時可以求助的成人名單。

五,討論如何助人

研究顯示,有心理問題的兒童往往最先告訴朋友,因此,教導孩子認出別人不對勁的訊號,很重要。這些訊號包括情緒、或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。鼓勵孩子若擔心朋友,可告訴大人。

六,讓他知道可求助

兒童應了解心理問題的治療有效,開口求助不會使他們挨罵或受批評,有些大人可以幫助他們,或是協助轉介專業資源。不論何種情況,小朋友需知道隨時可獲協助。

此外,「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學會」(AACAP)根據兒童年齡有以下建議:

‧學齡前兒童:由於理解能力有限,年幼的孩子不需要太多資訊和細節。他們專注在能看到的事物,例如,他們看到外表異常或行為怪異的人,也許會提出問題,也會注意到明顯沮喪、在哭的人,或是又吼又叫、憤怒的人。

若遇到那種情況,建議爸媽把握機會說明每個人會有不同表現。

‧學齡兒童:學齡兒童可能想知道更多具體細節,他們會提出較多問題,特別是針對有情緒或行為問題的親友。他們關心的重點通常很直接,例如:「那個人為什麼哭?」、「為什麼爸爸喝了酒就那麼生氣?」、「為什麼那個人自言自語?」他們可能擔心自身的安全或親友的安全。因此,直接和誠實的回答孩子的問題很重要,同時應設法消除他們的疑慮和安撫他們。

‧青少年:青少年通常有能力處理較多資訊,提出更多具體和困難的問題,與朋友和同儕的談話,往往比與父母的談話坦白,以致一些青少年對精神疾病有錯誤資訊。青少年對商量和妥協的開放式對話反應較正面,如果談話感覺是一言堂、像在聽訓,他們較不會給予正面回應。

與子女談論心理健康,可給父母一個機會向孩子提供資訊、支持和指引。了解精神疾病可加強辨識能力、及早治療、更深入理解和同情,同時減少異樣眼光。

新聞來源


到訪人數:(56)

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,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、權益、請留言檢舉,並告知是哪一篇,本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,謝謝合作!留言版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