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換季臉部皮膚會紅腫、搔癢 怎麼分辨是過敏還是環境響呢?該怎麼處理?

圖片來源:pixabay

臉部過敏,人人都有機會

我們常以"臉部過敏"來統稱臉上突發性的皮膚發炎,常見的症狀像是紅、腫、癢、脫皮等等,部位可能對稱性的整張臉都有,可能只有眼睛周圍有,也可能只有單側臉頰產生。

其實這種因為接觸到環境中的物質,誘發臉部皮膚產生發炎反應,我們稱為接觸性皮膚炎,接觸性皮膚炎,依據成因不同,又可以再分為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,與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兩種。

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,是指那樣物質對皮膚具有刺激性,接觸到皮膚,只要濃度夠高,就會破壞皮膚表層,進而傷害皮膚,引發後續發炎反應,比如說鹽酸;而有些物質,則是本身對皮膚不刺激,然而接觸時間太久,也會讓皮膚表面破損,而引起發炎反應,比如說洗碗精。

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,是指皮膚對特定物質產生免疫反應,只要接觸到那樣東西,不論時間長短,都會產生發炎反應,常見的像是對金屬過敏、對化妝品中的香料過敏。

所以敷了一款新的面膜,而產生的接觸性皮膚炎,有可能是對面膜裡的某一種成分過敏,變成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;也有可能只是因為敷的時間太久,而產生刺激型接觸性皮膚炎。

該如何判斷是過敏型還是刺激型?

要判斷臉部皮膚炎到底是刺激型還是過敏型,這個需要靠患者與醫師配合,仔細找出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東西,包括洗面乳、洗髮精、彩妝、卸妝乳、保養品、面膜、護髮油、髮膠等等,評估接觸的時間長短、頻率、與皮膚症狀發生的時間關聯性,多方比對、抽絲剝繭,甚至針對懷疑的誘發物質,停止使用一段期間後,看症狀會不會緩解,完全緩解後,再重新開始接觸,才可以確認引起皮膚炎的原因。

有些貼膚測試,可以用來檢測過敏型接觸性皮膚炎,幫忙找出潛在原因;然而大部份的化妝品、保養品,成份非常複雜,要利用貼膚測是去驗證是不是對單一成份會過敏,有時候需要客製化的貼膚測試才能釐清。

敏感≠過敏,混淆導致失敗治療。

過敏是由抗原刺激、引發免疫反應而產生發炎。一般來說原因明確,身體接觸了異體的蛋白質,如昆蟲叮咬、吃到海鮮、吃感冒藥等,醞釀數小時後起疹。病灶明確,可有丘疹、脫皮、粗糙、顆粒等;症狀明確,多為發癢。

敏感則是因皮膚屏障受損,導致保護力下降,而對非特異性的小刺激產生發紅與不適感。因為臉部皮膚比身體皮膚較為嫩薄,所以敏感的症狀多在臉部。發作的原因較為多樣與模糊,如日曬、吃辣、冷熱溫差、乾濕度變化等。病灶為皮內的血管擴張,閉著眼睛摸、感受不到病灶厚度。症狀上以臉部發紅發熱為主、對稱均勻,偶有小癢。

過敏 – 敏感

過敏可以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,運用其消炎效果,三天內病灶就會消退了。但相對的,敏感則不建議使用類固醇。因為類固醇雖有暫時性的血管收縮作用、可以舒緩症狀,但對修復沒有幫助,以致藥性過後1天,臉又會紅起來、治療失敗、無法斷根。而久擦類固醇,還可能產生膠原流失與下降免疫力,導致皮膚萎縮與冒痘痘等後遺症。

臉部敏感要怎麼處理

臉部敏感的人,可以統稱為敏感肌,或是敏弱肌,要先知道敏感的原因,是有潛在的皮膚疾病,還是本身膚質造成。

如果有皮膚病,要先對症下藥,把痘痘、酒糟、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控制好,疾病緩解、病程穩定,才能讓敏感的症狀減輕。

如果是本身膚質偏敏弱,則要重新檢視一下常用的保養品,務必使用溫和的洗臉產品,選擇不含香料、成份單純的保濕產品晚上擦,白天出門前養成防曬、擋風的好習慣,除了挑選不會刺激、不會過敏的防曬乳之外,戴帽子、戴口罩、撐陽傘等等物理性遮蔽,對抵擋紫外線、空氣汙染、冷風熱風強風,都會有幫助。

如果是自己搞出來的敏感肌,那處理就更簡單了,不要再以美容之名,行虐待皮膚之實,停止所有的雷射、換膚、去角質療程,善待自己的皮膚,好好讓皮膚休養生息,過幾個月之後,皮膚慢慢會恢復到原來的健康程度。

其實臉部過敏、臉部敏感,最難的地方,是在釐清可能的造成原因,而能不能正確診斷、抓出原因,不能只靠醫師,最重要的,是患者願意全面配合,誠實以告。皮膚科醫師不會想要害你,我們只想幫助你,那些療程、保養品,雖然比看醫生還貴買了不用很可惜,可是把自己皮膚搞壞了,損失更大啊!

參考來源


到訪人數:(377)

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,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、權益、請留言檢舉,並告知是哪一篇,本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,謝謝合作!留言版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