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物價上漲出現通膨壓力 學者解秘大陸供應鏈是關鍵

圖片來源:pixabay.

據香港中評社報導,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在「從漲聲中看台灣通膨與因應」論壇上表示,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雖然這幾個月突破2%,但是跟過去10年歷史資料來比,CPI的趨勢相對還好,但是台灣躉售物價指數(WPI)年增率上升到14%,確實超出過去情勢,但反應在CPI的部分還是相對有限,不像美國在過去10年來物價蠻低的,但疫情之後,特別是去年CPI的升值就非常大,去年11月CPI年增率達到6.8%,創下39年以來最大增幅。

吳大任指出,台灣物價上漲的現象其實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。台灣的疫情比較嚴重的時間大概是去年5月開始,當時有關消費的產業其實受創非常嚴重,特別是餐飲、住宿部分,三級警戒重創這些相關產業,但大部分商家不敢將成本上升很快的轉嫁給消費者。隨著疫情趨於穩定商家生意轉好,才開始把過去累積幾個月的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,現在每隔幾天就會聽到知名的廠商宣布要調漲價格。

吳大任分析認為,這波通貨膨漲的問題仍源自於供給面,就是全球供應鏈的斷鏈,還有一些貨運缺船、缺櫃、港口壅塞等問題,供給面影響的就是廠商生產成本,而廠商若是實體店面,生產成本除了原物料價格外,其他重要的還有工資與租金,所以全球供應鏈最關鍵的中國大陸狀況好壞會影響全球表現。因此對台灣來說,只要今年供應鏈狀況慢慢改善,供給面若能緩解,下半年物價上漲壓力也會減輕。


到訪人數:(30)

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,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、權益、請留言檢舉,並告知是哪一篇,本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,謝謝合作!留言版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